Just My Life & My Work

Posts tagged ‘growth’

[圖解] 台灣手機品牌市佔率

年初要制定年度計畫,我期待公司產品可以繼續成長,於是會有一些我認為可以讓用戶增加的功能與服務。

老闆這時候說,2020年的數據統計,我們家iOS App的用戶有持續成長,當然也就帶動營收增加;不過Android App的用戶卻變得比較少,營收也因此減少。原因是什麼呢?🤔

廣告

身為成長駭客的我,想必有我自己一套解讀,比如:App下載的門面手機系統用戶的分佈

(繼續閱讀…)

[圖解] 2020年台中人口與台灣各縣市人口

身為台中人,無意間看到台中地圖,原來是在呈現2020台中市人口分佈,讓我很好奇,這十多年來,台中人口成長多少?🧐

紅色代表遷出大於遷入,綠色代表嵌入大於遷出,可以清楚看到,我的故鄉大甲,在2020年人口減少!

看來台中市中心,移入還是大於移出!12/19才去北屯的薇格國際會議廳吃喜酒,看到富麗堂皇的廳院讚嘆不已,我想應是發展的還不錯!

2010年台中縣市合併,至今已滿十周年,台中成長大致上已超越甚至海放高雄,從人口變化結構就可以得知~其實還滿期待韓國瑜市長帶領高雄市。

(繼續閱讀…)

2020年末回顧年度App成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瀰漫全球一整年,終於來到最後倒數計時,總是要來回顧這一年來的收穫,看我們在哪個地方成長多少。

我在公司負責產品已超過一年,經過我一手「調教」之後的App,在品質與用戶是否有成長呢?透過Google後台統計,可輕易檢索各式各樣的指標。首先就以「事件數」和「用戶數」來看成長幅度。

整個時間軸我調整一年來做比較,期間2019/12/15-2020/12/15對比2018/12/16-2019/12/17。可見圖表有藍色實線與虛線,實線代表最近一年,虛線代表前一年,可清楚看到最近一年成長幅度相當大!

(繼續閱讀…)

[圖解] 軟體工程師離職後

去年還在健康科技公司上班時看到這張圖解軟體工程師離職後,還覺得是個開玩笑的狀況,沒想到終於被我遇到啦⋯⋯

曾經有聽說過,某新創公司的產品是由超強老闆寫出來,上線營運後發現市場接受度相當高,有意擴張規模而雇用幾個工程師來承接他之前寫的產品,這是我朋友吉米的前公司做博弈軟體的故事。

產品創始人把心中的想法迅速時做出來,透過雛形來測試市場接受度有多高,開發軟體過程想必不會寫得很有彈性,因為「彈性」是需要大規模超仔細地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比如若我當初只想要搞定80%的狀況,大概一個月就能做出來;若我要再觸及剩下的20%,可能要再多花兩個月才能完工。於是乎我會選擇前者!

當驗證市場可行後,接下來就來補剩下的20%。然而儘管只是20%,想要在既有的架構上可就不太容易擴展,而老闆僱用來的工程師肯定不可能全盤了解當初寫的架構與流程,因為裡頭包含各種Features、Bugs、User Cases、Work Flows、Workarounds等。加上老闆所展現的Coding StyleLogic,與雇用來的工程師所使用的並不一致,導致剩下的20%由老闆來寫只要兩個月,而若讓雇用來的工程師來寫的話就高達半年⋯⋯

回想我還在健康科技公司時,是如此呼風喚雨,iOS App由我一個人獨自從無打造出來,後進來的Android工程師都要仿照我的方式來實現,畢竟小而美的創業公司資源不多,要盡可能使用最少資源來達成目標。對比現在港商的工作狀況,產品已經由資深同事開發10個月,架構是由他建立起來的「樂高系統」,MVC架構非常分明,就好比我當初使用MVP架構HiLife App,然而相對的所花費的時間變多。

過去一個大功能我能在一天內完工,現在一個小功能我可能一天內還無法安心動手,落差非常大啊⋯⋯有時候真的想要不管既有架構,把可運行的Code塞進去,馬上就可以有正確的效果,只是長久來看,只會不斷增加「技術債」,這我在圖解理想與實際的軟體架構有提過。

想起我偉大的前同事德叔說:

要Refactor他人寫的Code需要很大的氣度。

我在下方回答笑說:

我寧願寫Code給別人Refactor,也不要別人寫Code給我Refactor!

對我來說,加入新創公司就是想快速成長,要像個成長駭客一樣跟著產品進化,來盡可能獲得較多的成就感!最終實現自我~

於是乎,之後若要我選擇的話,我肯定會選擇從「無」開始打造產品,因為我可以根據當時的規格(畫面、功能、流程等)來決定架構,可以很快就把既定的藍圖實現出來。

我心中有好多Idea要實現啊⋯⋯

觀察虛擬貨幣

連取得資訊比較晚的小輝也跟我提到挖礦,看來2017年真的是虛擬貨幣爆發的一年,有媒體稱之為虛擬貨幣元年

我大概是在三年前(2014年末)接觸比特幣資訊,是因為前東家要發起另一大事業,不過那時我思維也只停留在「比特幣不安全」,而台灣環境才剛開始有一點聲響,像是在全家或萊爾富開始可以購買比特幣。隔年(2015年初)在博客來買了一本書,就在去年底發行第二版的虛擬貨幣經濟學

Cryptocurrency Market Capitalizations.png

(繼續閱讀…)

自己做決定

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自己做決定~」是王小虎的歌詞,我是在環島第七天晚上的東遊季溫泉會館,一個人在足球場大的溫泉池聽到的歌曲。最近感觸良多,自從環島九天後,生活沒有巨大變化,但心境又更上一層樓,像是覺得台灣真的很小!一些曾經在意的事情,不再有情緒起伏,更多出現在心中的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

自己做決定 Decision.jpg

(繼續閱讀…)

Google Analytics 行為流程

身為行銷人對於Google Analytics是個非常熟悉的數據分析平台,若同時又是個開發者,就能在App中修改調整功能,來觀察使用者的行為流程,以改善App的使用度(含新使用者、活躍使用者、即時使用者等等)。

我發現Google Analytics 行為流程功能非常有趣,可以知道使用者的陸續進入哪個畫面,甚至知道有多少比例的使用者會離開App。身為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的我,對此相當感興趣,因為我可以修改App功能,來提升使用者黏著度,知道哪些功能特別受到使用者的青睞,來強化該功能!

來介紹一下我所開發的兩個App,以畫面為基礎來觀察使用者的行為流程!

第一個App是知名車廠(一個月數據):

Google Analytics 行為流程2

第二個App是知名超商(半個月數據):

Google Analytics 行為流程

未來我開發自己的產品,肯定要不斷優化畫面與功能!

Fabric Crashlytics 崩潰紀錄

身為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的我,除了觀察Google Analytics 行為流程之外,還可以查看Fabric Crashlytics 崩潰紀錄,根據重要程度優先來對非常重要的崩潰進行除錯(debug)。一般在開發的時候,不太可能完全地偵測出問題,此時就可透過使用者的實際操作狀況來了解潛在的問題。

於是乎,在專案開發之初我就會整合Fabric,此平台除了像Google Analytics可統計使用者數、活躍者數、線上人數等之外,還有可給開發者了解的Crashlytics 崩潰紀錄,基本上很適合開發經營維護產品的成長駭客

第一個是知名超商APP:

Fabric Crashlytics 崩潰紀錄2

我發現在商品兌換的時候容易崩潰!猜測是產生QR code要給櫃檯人員掃描,使用者在這過程太快點擊「取消兌換」或「離開」,使得API撈回來的資料有誤而沒處理到就發生崩潰。

第二個是知名車廠APP:

Fabric Crashlytics 崩潰紀錄

我發現在刻意阻擋使用者操作時,很容易崩潰XD~那是我要破解第三方套件所使用的撇步

它可以選擇版本、事件、期間來篩選出何時發生的崩潰(crash)

之前我也介紹過Fabric App,可視覺化觀察Fabric 活躍使用者 (Fabric Activity User),在乎iOS版本普及狀況的話可透過Fabric Answers 觀察 iOS 升級狀況

[圖解] 程式設計師成長之路

隨著工作年齡增長,就會思考自己當前正在走怎樣的路,那又有什麼樣的路可以選擇,於是看到圖解程式設計師成長之路,就更好理解普遍工程師未來的出路~

程式設計師成長之路.png

(繼續閱讀…)

2014年成長紀錄

2015年已經過了6個月,才來貼2014年成長紀錄,好像有點晚XD⋯⋯原本是期望能將這張心智圖完整地呈現,甚至會想要每個主題都寫成一篇文章。可是呢⋯⋯自從我脫離學生的身份,我的生活居然變得更加複雜多采多姿!似乎是因為我能夠賺取所需,進而能夠去參與每個我感興趣的活動事件,以至於沒多餘的時間來記錄精彩的過程,是幸運也是可惜哪~

2014年成長紀錄

我是使用過去介紹的Coggle心智圖平台來寫下關鍵字,期待未來的我能看到這些關鍵字,就能想起當時的林林種種點點滴滴。其它有寫成文章的部分能夠分享的都在我部落格上頭,要是能幫助有緣人我肯定是感到欣慰。

剛看了「借屍還魂」的報導,是關於半個世紀前一個金門少女的故事。看完之後更加深認為,一個生命的結束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總會期望能意會到前世的我想留給現在的我什麼「遺產」,讓我可以不必重新學習做人處事,而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這輩子的人生任務。

接下來要開始記錄2015年成長紀錄囉~

參考:Coggle

標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