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台灣雨神同行
從即將跨到 2022 年開始,在大台北地區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陰雨,就連農曆年也是幾乎不見天日,加上疫情時好時壞,搞得大家天天雨神同行⋯⋯😐
我在臉書粉絲頁回基隆,看到一張圖表,正是我想要了解的數據圖表,基隆依然是最會下雨的地方,台北也不遑多讓,使得我必須時常開除濕機,才讓體感變得舒適些。

希望三月開始,太陽能普照大台北地區,我想要出遊踏青,無論是騎車、爬山、慢跑,期待中~🤩
從即將跨到 2022 年開始,在大台北地區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陰雨,就連農曆年也是幾乎不見天日,加上疫情時好時壞,搞得大家天天雨神同行⋯⋯😐
我在臉書粉絲頁回基隆,看到一張圖表,正是我想要了解的數據圖表,基隆依然是最會下雨的地方,台北也不遑多讓,使得我必須時常開除濕機,才讓體感變得舒適些。
希望三月開始,太陽能普照大台北地區,我想要出遊踏青,無論是騎車、爬山、慢跑,期待中~🤩
由於已在大台北生活工作超過10年,看到關於台北的各項紀錄都感到好奇!
今年七月份提到台北最高溫度破紀錄39.7度,此刻看到氣象達人彭啟明的圖表,才驚覺原來台北這十年來高溫日數持續增加中⋯⋯
此圖表為台北市高溫趨勢-超過35度的日數,從數據推測來看,未來冷飲店的生意會持續得更好!
每一個禮拜很平凡地工作生活,有時候會想來點新鮮事,如此會讓人又振作起來。特別覺得最近天氣很悶熱,若不是下午偶爾有陣雨,走出冷氣房可是會被熱浪攻擊,畢竟室內外溫差超過10度呢!
2020/07/24這一天,身在台北的我聽聞台北氣溫39.7度,是破了百年溫度!?2013年的紀錄是39.3度,難道世界末日要來臨?!北部氣溫會比南部高,這種狀況顛覆過去的所學。
看到中央氣象局所繪製的溫度分布圖,可以發現全台像是在烤蕃薯,除了高山還是很涼快外,平地幾乎都至少30度以上,特別是台北能紅到發紫!
可以看到圖表中,台北氣溫有史以來前五名居然有四天在2020年的6月和7月這一個月內發生!!!
若太陽星君真的存在,不曉得他們是怎麼計畫讓台北氣溫破紀錄?難道將有大災難發生?也許只是不小心把日月界的板塊,開太大洞讓太多光熱跑出來XD~
在此稍微記錄一下囉~
三年前因為颱風來襲,在臉書上得知有Windy這個天氣預測平台,前不久心血來潮我就去下載Windy App,可隨時打開來看目前雲層分佈狀況。
趁著2018/9/8-9這兩天台北暴雨,來記錄一下這個App有趣之處~
天氣有很多資訊,如何呈現讓人一看就懂?我目前發現三個專業(專頁)可供參考:
從2017年初我就介紹過天氣即時預報。它目前有50萬以上的粉絲,我特別喜歡它的繪圖風格。
最近很夯的《青蛙旅行》也上天氣版面囉~
冬天時常會聽到「寒流」、「大陸冷氣團」,我都會覺得「啊~不就是寒流嗎?」沒想到中央氣象局有明確定義!從此不再對專業術語傻傻分不清楚~
感謝台灣颱風論壇的一張圖解冷空氣分類,讓我這個差不多先生能「啊哈~」用圖像化飲料來描述真是有趣極了~
既然有「去冰」,那應該也有「無糖」,我想應該可以用來表示空氣品質吧!?
今年第一次穿Gore-Tex超級厚重外套出門,晚上陳大哥約我到四號公園125慢跑,儘管氣溫降到12度左右,我們六人(四個教練、兩個老朋友包含我)依然如期開始熱身~
天氣始終脫離不了我們的生活,感謝有專業且有興趣人士將資訊繪製成圖表,讓台灣各地的人們一看就知道天氣狀況如何!
這張是台灣颱風論壇所製作,2017/01/21。
現在我通勤的交通方式多為騎機車,身體時常會被風吹,當風速越強感覺越冷,原來這跟體感溫度有關呀!天氣即時預報粉絲團張貼這張圖機車族的體感溫度,解答了我過去的疑惑,這表格真的是非常實用~也才知道體感溫度跟風速和濕度有關係。
本圖表之環境條件假設:
相對濕度為60%、靜風狀態、無太陽直接照射、非下雨狀態,來假設而計算而成。
WiKi這麼解釋體感溫度:
空氣對熱的吸收會受到相對濕度及其密度影響;而風速會影響到與人體表面可以接觸到的空氣的分量,當風速增加時,與人體所接觸的空氣會增加,所以其所帶走或帶來的熱量亦相應地增加,這現象便是「風寒指數」。因此,在天氣報告裡,會把這兩個變數帶來的影響計算進「酷熱指數」裡。一般來說,當空氣密度及濕度增加,都會使酷熱指數增加。
儘管體感溫度降低到負數,應該還是不會結冰吧!?
參考:體感溫度是什麼?它是重要的天氣指標嗎?、WiKi – 體感溫度、屬於機車族的體感溫度天氣即時預報-屬於機車族的體感溫度。
HappyMan・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