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My Life & My Work

Posts tagged ‘course’

「汪洋中的一條船」讀後感

「汪洋中的一條船」摘要之後,接下來就是分享「汪洋中的一條船」讀後感

說真的,我已經忘記我寫過什麼了:P不過至少有留下點痕跡,可稍微瞭解當時的我,看完汪洋中的一條船的心境。

汪洋中的一條船

(繼續閱讀…)

「汪洋中的一條船」摘要

這是我在大四上修特殊教育導論所看的一本書,特別選擇《汪洋中的一條船》這本家喻戶曉的書籍來看,在此完全分享我當時所寫的摘要,雖然不能算是上乘之作,但我是相當認真在閱讀和書寫,若有謬誤的地方敬請指教和討論,想引用的話請知會我一聲。

汪洋中的一條船

釋(事)出必有因,因為今早收到mail,請求我同意讓他轉貼。後來在google搜尋「汪洋中的一條船」,還沒按搜尋就出現「汪洋中的一條船 心得」、「汪洋中的一條船 讀後感」,於是擇日不如撞日,直接將心得從舊的部落格搬到這兒來~

至於心得的部份,可參見「汪洋中的一條船」讀後感

(繼續閱讀…)

flat、Gouraud、Phong Shading的差別 (Comparison flat, Gouraud, Phong shading)

現今多邊形的著色方法基本的有這三種:flat、Gouraud、Phong Shading,它們之間有何差別呢?喜歡玩遊戲的人一定要知道Gouraud Shading,這是PC最常使用的著色法,因為效能好、效果還不錯。而近年來,隨著GPU快速的發展,Phong Shading逐漸應用在更真實的著色上。

從一張圖可以看出他們的各自的特色:(a: Flat→b: Gouraud→c: Phong)

(繼續閱讀…)

渲染方程式 (Rendering Equation)

老師一再強調這學期計圖什麼都可以忘,但唯獨這一個渲染方程式 (Rendering Equation)不能忘!這一個方程式在1986年由Kajiya所提出,至今已經有1500篇論文引用,Ray Tracing(1980-An improved illumination model for shaded display(1564次引用))和Radiosity(1984-Modeling the interaction of light between diffuse surfaces(929次引用))的概念也可以由此方程式說明。上學期上自己老師的課聽不太懂 (因為英語授課),這一次老師用非常言簡意賅的方式解釋,加上圖解就十分好明白!

(繼續閱讀…)

二元空間分割樹 (Binary Space Partitioning Tree)

Binary Space Partioning Tree英文簡稱為BSP Tree,二元空間分割樹,簡稱為二叉樹。它於1969年被Schumacker在文章《Study for Applying Computer-Generated Images to Visual Simulation》首次提出,並被ID公司第一次使用到FPS遊戲Doom中,Doom的推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不僅奠定了ID公司在FPS遊戲開發的宗師地位,也使BSP技術成為室內渲染的工業標準,從BSP產生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了,其間雖然產生了大量的室內渲染的算法,但卻無人能撼動它的地位,對於以摩爾定律發展的計算機業來說這不能不是一個奇蹟。

(繼續閱讀…)

CPU與GPU的架構之想法

因為有在研究GPU,時常有人問我CPU和GPU架構有何差異,我的回答通常是序列處理和平行處理的差別。

這裡我們先來看CPU與GPU的硬體架構:

(繼續閱讀…)

讀取標準檔參數

聽學長說一般商業軟體會如此讀檔,

往後就都按此標準來撰寫【要被讀取的檔案】,

想一想挺有道理低!

一般使用者不會去看程式碼,

若想更改某些變數來符合自己的喜好,

直接更改.txt檔裡的參數非常容易且友善!

當然若依照以往程式設計師所寫的常數,

不用多久,過了一個禮拜之後,

程式的作者也會忘了該值代表何意,

因此現在習慣撰寫在【常數】前加上【辨識單字】。 (繼續閱讀…)

[教育哲學] 「異鄉人」心得報告

科目:教育哲學

教師:葉坤靈

書籍:異鄉人

作者:卡謬

譯者:莫渝

出版商:志文出版社

出版日:1982年3月

 

內容大意:

媽媽在養老院過世,莫梭接到了電報,跟老闆請兩天假,老闆表情不悅。

一個矮小的老人,胸前掛著榮譽勳級章,握住莫梭的手,表示莫梭的媽媽來養老院已經三年,以莫梭的微薄薪資不僅無法照應,也無法讓媽媽過著愉悅的生活。

葬禮期間,看不出莫梭特別哀傷,他的心情總是很平淡。

葬禮過後,他去海邊游泳,和偶然相遇的女子瑪莉互有好感,約她一起看電影,當天晚上還發生了肉體關係。

結識後的兩三個禮拜,莫梭一如往常地上班、工作,週六則和瑪莉約會。公司想派他前往巴黎,但他拒絕。他雖不愛瑪莉,卻答應和她結婚。

平靜的生活沒有持續多久,就在認識比鄰而居的年輕人雷蒙而告終。

雷蒙是一位馬夫,他發現他的阿拉伯情婦移情別戀,接著處心積慮要懲罰她,莫梭就這麼捲入事件當中。

莫梭答應雷蒙,設法讓他會見他的情婦。雷蒙毆打她後,她尖叫後,引來警察,莫梭為雷蒙撒謊,毫無動機地捲入這場紛爭。

有一個週日,他們到郊外的海邊遊玩,和包括雷蒙情婦的弟弟在內的一群阿拉伯人打架,雷蒙被刀給畫傷。

後來莫梭獨自外出,想要再灼熱的天氣下,找陰涼的場所休息,卻迎面碰上一位持刀的阿拉伯人。

此時莫梭恰好保管雷蒙的手槍,加上令人頭暈目眩的陽光,讓他精神恍惚。不久,他誤以為陽光的反射是刀刃的光芒,本能地扣動扳機,射殺阿拉伯人,接著還對屍體補了四槍。

隨後莫梭被捕,對於是否要找律師沒有強烈的意識,被動的他只由律師主動詢問,包含他的生活、個性、和母親、情人間的關係。

推事詢問他是否愛母親,莫梭回答,跟每個人一樣的愛。書記官有點為難,推事繼續問,為何開了一槍之後,停頓了許久,才再開了四槍。他沒有回答,只覺得自己似乎看到了通紅的海灘和炙熱的陽光燒著額頭。

接著神父來到他面前,拿著受難圖在他面前搖擺著,說著上帝會原諒犯錯的人,但前提是他必須懺悔。然而莫梭不為所動,儘管神父費盡心思,都只得到否的答案。

接著莫梭入獄、辯論、判決、死刑。他為了讓一切圓滿,不讓自己覺得太孤單,莫梭還希望在臨刑那天,有一群觀眾,以憤怒、仇視的叫喊來迎接他。

心得感想:

莫梭接到母親過世的消息,情緒起伏不大,似乎不太合乎人情。但他若與母親的生活沒什麼交集,這就說的通了。

想想一個人為何跟母親的情感漸行漸遠?莫梭對於工作也處於被動的地位,聽著老闆的話做事,日復一日地工作著,沒有其他情趣可言。我想這就是因為他孤僻的個性所使然。

平常母親只是呆呆地望著莫梭,跟自己的兒子鮮少有互動,後來被送往安養院,年紀相仿的老人們,比較有話題可聊,莫梭的媽媽也因此過得比較多采多姿。回想我跟媽媽的互動,也是無法跟她多聊什麼,畢竟我還在求學,在學校遇到的人、事、物,媽媽是不太了解的,而我也就沒有多講些什麼。倒是親戚朋友都住離家不遠的地方,我媽一旦下班,不是到田裡去種菜、收菜,就是和親戚們聊天和吃飯。這樣子一來,我就不太擔心媽媽會無聊度日了。

日復一日過著同樣的生活,莫梭有機會娛樂,結識了同有好感的女子,兩人就這麼熱絡了起來。也許是日子過得乏味,一旦有機會接觸到異性,似乎就會天雷勾起地火!兩人一拍即合。難得的是,雖然莫梭和女子發生肉體關係,卻沒友愛她的意思,對於感情,莫梭始終平淡以對。

想到我對感情的寄託,過去我的觀念是只能對一個女生好,而跟其餘的女孩保持距離。沒想到這樣子的態度,讓我對愛情產生迷惘。我的個性是很想對身旁所有的人好,但是若只對單一女子好,似乎就得放棄跟其他女生好,跟前述有點矛盾,於是無法滿足我。於是面對愛情總是小心翼翼,沒有多做嘗試,一碰壁就陷入低潮。如今我的觀念完全改變,已經有能力對身邊的女孩子好,沒有交過女朋友的我,卻有源源不絕的談戀愛的感覺,不會失去任何人,還能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在付出的過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莫梭不小心結交了損友,也因此賠上了他的一生。我想是因為莫梭的個性,才讓他遇上這樣一個損友,接著遷就對方,以為這麼做是為對方好,自己無法判斷,習慣讓他盲目。拿不定主意的人,終究還是被牽著鼻子走。過去的我就是如此,沒有主見,人家要求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就連吃頓飯也會猶豫不決!其實只要對自己好一點,自然就會培養出自知力,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好,從而下判斷,決定好下一步怎麼走。

在混亂的氛圍中,莫梭下錯判斷,誤殺了阿拉伯人。這樣子的事情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我時常在生理不適的狀態下,思考著對方的行為是否合乎己意,結果就是視對方的任何行為都是不好的,於是開始對這個人產生偏見,誤會就這麼開始了。假如我能在身體或環境不佳的狀況下,當機立斷不做任何選擇,先讓自己的身心回復到良好的狀態,再繼續做下去,那麼待人處事會逐漸起色。

莫梭被捕,不做任何掙扎,似乎認定自己沒有犯錯,卻又默認一切後果。他似乎沒有喜怒哀樂,或者說雖然有,程度起伏卻不大,這讓一般人感到不解。也許乍看之下這個人很豁達,但是一個環境底下的習俗卻遭遇打擊。我想莫梭有這樣子的表現,對於年老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然而年輕人一般而言就該朝氣蓬勃,經歷人世間一切情感,總是木訥的結果便是不通人情。我覺得一個人要活得多采多姿,平常就不該壓抑自己的情緒,該哭就大哭,該笑就大笑吧!

莫梭不為自己辯解,也不對上帝懺悔,讓人以為他冷酷無情。他似乎沒有對生命產生疼惜的感覺。任何宗教能永存必有它的原因,不變的是勸人為善,多做些為自己好,也能利益別人的事兒。我想他不但不懂的疼惜自己,更不懂得去幫助別人,所以才會對做錯事毫無感覺。

莫梭在臨刑前,還像個瘋人似的,想著有一群人看著自己死去,真的很怪咖。平常人總希望自己能光榮地死去,不留下任何一點遺憾,但莫梭似乎不這麼想,認為自己沒有一點存在的價值,卻以屈辱的死來娛樂眾人。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尤其在做人的成功,「獨善其身」是一種方式,若想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那麼「兼善天下」會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討論提綱:

一、試推想該書作者卡謬何以「異鄉人」作為標題之意旨?

他想讓讀者體會主角的一言一行,所表現出來的真實模樣,因此該書多以第一人稱來敘述事情。

所謂「入境隨俗」,一個人時常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生活,耳濡目染後就會表現類似於該環境所該表現的行為舉止。我們人從一出生開始,大多數的人都會在小範圍的生活圈生存,長大之後到外地,恍然發現,其實自己就是個「異鄉人」。

「這件事情一定正確」,對於身處許久的這個環境是如此,然而到另一個陌生環境,「這件事情一定錯誤」,是有可能發生的!也就是說,在另一個環境裡生活的人,認為這件事是錯的,但依你過去的經驗,這件事明明就是對的!這時候的你會覺得這世界好混亂,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跟主人翁莫梭一樣送命。

二、「荒謬感」是卡謬人生哲學的重要概念,試由人、事、時、地、物等面向,分析該劇呈現荒謬性之情節?

莫梭和媽媽、女友、鄰居的相處模式跟一般人有很大的出入。媽媽過世,他沒有很哀傷;女友跟他結婚,他卻不愛她;鄰居奇異的行為,他沒感覺地照著做。

莫梭殺了阿拉伯人,是因為身體不適,加上天氣燠熱,之後還補了三槍,是為什麼?他也說不清楚,還不曉得自己犯罪了。

推事和神父來勸莫梭認錯,他似乎不覺得自己有錯,也不同意相信神而認錯就能贖罪。

三、您認為男主角莫梭該被判死刑嗎?請說明贊成或反對的理由。

莫梭不該被判死刑,畢竟他還不了解自己哪裡做錯了。

莫梭的個性並非相當極端,遇到該高興的事,沒有很雀躍,遇到該悲傷的事,沒有很哀痛,像是一個洞悉世間事兒的佛陀。然而他所處的環境,沒有人能了解他,卻以環境所制定的約束來審判他,這是相當不公平的!

 

四、您認為莫梭在未被判死刑前,所表現得生活態度是什麼?是什麼樣的人生觀?你贊同嗎?

莫梭在未被判刑之前,情緒起伏不大,因為他還不認為自己有錯。

這種價值觀像是憑著「感覺」而做事,是種獨來獨往,只要盡本分就好的人生觀,鮮少去觀察和體會他人的感受。

有贊同也有反對。反對的是:若人真的要在一個環境生活,那他似乎也得行為得符合環境所期望,不然就會被視為異類。假如被視為異類也無所謂的話,只要他高興,我們也不能說他不對。贊同的是:以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人若要清楚地了解人、事、物,那就該以最單純的心去看待,也就是要拋棄喜、怒、哀、樂等情緒。

五、你覺得人生荒謬嗎?如果是,會以何種態度面對?如果不是,也請說明理由。

我覺得人生確實有點荒謬。

大概是「格局」的問題。小時候因為生活圈小,使得眼界不大,以為目前的生活就是未來的一切。然而長大後到外地求學,才發覺過去所體會的人、事、物,沒有一定對也沒有一定錯,端視你用什麼樣的立場去看待。有時候我會想要表現的很極端,情緒上可以很欣喜若狂或很鬱悶憂愁,行為上可以很誇張或很沉默;有時候會想平靜地過日子。其實人就是這樣的「善變」,不喜歡無趣的生活模式,而每一段日子都會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呢!

六、你的人生觀是什麼?人生的目的與意義何在?

過去還沒上大學以前,以為「讀書」就能讓未來的我幸福快樂,於是把所有的時間花在書本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某方面來講一定正確,然而我發現,現在社會並不是一直都如此。

我以為自己所努力得來的能力,只能「獨善其身」。修了教育學程後,我才更了解自己,某些能力我只是沒有去開發,這時才明白,我有「兼善天下」的胸襟與氣度。當然現實社會的考驗會讓自己遭遇挫折,但如果這條路真有其價值,那就值得我繼續走下去!

博客來 – 異鄉人(卡繆版書衣)

[教育哲學] 「瘟疫」心得報告

科目:教育哲學

教師:葉坤靈

書籍:瘟疫

作者:卡謬

譯者:孟祥森

出版商:桂冠出版社

出版日:1995年12月

 

故事大意:

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城,從幾隻耗子曝死街頭開始,接著幾個離奇病故,到感染擴大的集體死亡。

瘟疫起初只是個傳言,逐漸成為事實,讓人不得不相信。人民越來越驚慌失措,政府採取封城政策。

不知瘟疫何時才會結束,住在城裏的人們無所適從,開始停下原本繁忙的腳步,省思人生的意義。

李爾是一位醫生,似乎是故事中的英雄化身,和幾位素未相見的人物展開救援行動。

這時候城裡的狀況已經一發不可收拾,眾多的人們覺得自己被拋棄,所呈現的是坐以待斃的氛圍。

瘟疫所到之處,想讓人死,人就必須死。它就像審判者,我們人類只能選擇接受。

李爾等人不向瘟疫投降,正當所有人感到絕望的時候,他們不遺餘力地為大眾服務,因為奮鬥就是一種希望!

瘟疫總算平息下來,但李爾等人卻搭上了最後的死亡列車,然而他的人生價值發揮得夠多了!

 

討論心得:

一、試推敲卡謬以「瘟疫」為標題的蘊義?「瘟疫」所要表達的究竟是單純的鼠疫或黑死病的問題,亦或有其他更為深層的涵意?

原本只是因鼠疫而起的疾病,卻引發人與人之間不同以往的互動模式,習以為常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災難所侵襲,導致人們沉寂許久的內心情感慢慢浮現。「瘟疫」是一種會擴散的災難,病菌所到之處幾乎無人可躲,進而引發人們對此災難的反應與思索。

就如同瘟疫般,人們的情感也是會傳遞出去。有一個「因」就會產生一個「果」,若沒有瘟疫侵襲人們的日常生活,一般而言,我們人依舊因習慣而過著每一天,幾乎不會(或許很難)實地去傾聽內心的聲音。上天的安排,使平常的日子產生微妙的變化,異樣逐漸加劇,迫使人們去抉擇、去行動、去接受、去包容、去體會……喚醒人應當有的覺知。

 

二、試反省2003年春夏之間SARS流行之際,台灣地區人民與俄蘭城人民的反應有何相似之處?

一聽到疫情爆發,全台陷入人人自危的緊張氣氛,尤其在人群眾多的地方和確定病例的區域更令人驚慌失措。人們開始少在人群眾多的地方逗留,許多公共場所開始要測量體溫,一旦發現可疑病徵,所有人都會高度警戒。在醫院中抗疫的醫生和護士首當其衝,為了救人防疫奉獻和犧牲自己。在媒體的美化渲染之下,民眾們無不感同身受,會仔細沉思假如病人就是自己的親人,那該如何面對。深藏在內心的情感逐漸滿溢,對於身邊的親朋好友更會去珍惜與關愛,好似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那樣子的情況。更有上百位藝人發起「手牽手」的活動,以音樂來撫慰人心。

台灣地區的人民與俄蘭城人民的共通之處,最多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那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關係,因為突如其來的災難而顯得不平凡。人的一生所要追求的是什麼呢?在追求的幸福快樂的當下,我們會忽略身邊習以為常的人、事、物。總是得在天災、人禍下,暫時停下腳步,利用這短暫的時間深思,人的真實情感才會被喚醒。

 

三、綜觀全書,瘟疫是必然的罪惡嗎?依卡謬之見,瘟疫在肆虐之際,對於人類有何正面的影響?

依我所見,瘟疫確實是必要之惡,如同中國的改朝換代,興盛時期之後,就是走向滅亡的開始。為的就是要藉天災,讓人警醒人生的意義。

瘟疫的爆發對人類正面的意義是情感的喚醒。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重新對親情、友情、愛情有所思索。

 

四、(一)書中兩位抗疫英雄,一位是醫生李爾,另一位是神父潘尼洛。兩位原本是不打交道的,形同陌路,但隨疫情加劇,兩位變成攜手合作的好友。這種轉變對於身處在災難中的人類而言,其義蘊何在?(二)請剖析書中其他重要人物如塔霍、藍伯等人之性格及其作為的重要啟示?

就像我們日常生活模式這樣,有時候我們見到一個人,就會愛上對方;另有時候碰到一個人,卻會跟對方保持距離,有著莫名的排斥感。這是因為我們人早有許多成見埋藏在心中,而沒有以新奇、單純的態度去面對,所以就會產生愛、恨等情緒,與之相處就會有許多傲慢與偏見。

隨著機緣讓我們可以跟對方相處一段時間,以開放的胸襟與氣度去傾聽對方,就會發現對方其實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樣子,其所作所為都有原因,這就是我們需要深入去了解的地方。

有一種情境能使兩個人的關係升溫,那就是同樣身處在逆境之下的兩人,為了度過難關,不得不先放下成見,而共同合作去克服難關,李爾和潘尼洛就是這樣的例子。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說明了兩人的關係,因為外在的疫情而產生內在的溫情。

塔霍:重視「做人」的道理與原則。承襲他爸爸的價值觀念,認為死亡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卻是一種解脫。任何人包括自己,難免會審判他人,也因此直接或間接致人於死。他反對以絕對真理來審判他人,從此將他的一生奉獻在抗爭的志業上。

藍伯:想讓愛人逃離這充滿瘟疫的城市,然而最後一刻卻選擇放棄,而和李爾、塔霍等人投入救人的行列。他領悟到,若要分攤他人的苦難,卻必須捨棄自己的幸福。人世間除了兩人的「男女之愛」,應該有眾人的「人類之愛」。

博客來 – 瘟疫(重排大字本)

[教育哲學] 教育的實鏡與實踐心得報告

科目:教育哲學

教師:葉坤靈

書籍:教育的實鏡與實踐

作者:林美珍、徐世豐

出版商:師大書苑

出版日:2006年12月

內容大意:

作者是一位母親,專門從事教育的研究,以為聽了許多有關教育的實踐,對中小學教育就能瞭如指掌。然而待其親身現場後,對於國中的教育才有震撼性的見解及領悟。

作者的女兒上了國中,作者因緣際會擔任學校義工,主動爭取待在女兒教室觀察的機會。克服了種種困難,儘管有些錯愕,身為母親的作者,了解到寶貴的經驗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實在很難體會和想像。

本書《教育的實鏡與實踐》分為四大主題:「親愛的孩子,我只是為了你好」、「被遺忘的天使」、「校園悲情」、「不信春風喚不回」。作者期許自己能像相機的鏡頭,將事實如畫面真實地記錄下來。

「我看國中教育」:強調~學校的現實功利。孩子升上國中後,有長達六年的戰鬥期,前三年為了進入明星學校而打拼,後三年為了爭取至高學府而奮鬥,然而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臉上的笑容卻越來越少。孩子將大部份的時間埋首於參考書和測驗卷之中,不再擁有生機有趣的世界,取代而之的是沈重壓力下的苦悶。學校的理想和價值是否已忘卻「品德教育」?只是因為看不到績效而被忽略了。

「我看國中教育」:強調~成功至上。學校的主流價值是鼓勵「成功」,對於在考試中脫穎而出者,總是錦上添花給予獎勵。至於眾多的失敗者和受挫者不但沒有得到同情和撫慰,反而成為嘲諷的對象。學生的才情性向殊異甚大,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因為自己的才華而揚眉吐氣,認真做自己也是美事一樁,何須非得與人爭勝不可呢!許多成績中上的學生為了穩住寶座,生命不敢浪漫和探險;成績中下的學生逐漸喪失自信,鮮少另闢蹊徑來自我肯定。

P25救人的藝術是「達人心,達人氣」:救人者要放下成見,虛懷若谷,才能通達人情,貼近對方的心。人的思考有限,自認為盡責的老師,有可能將「假」當作「真」來認取,傷害學生而不自知。

P29庖丁解牛,游刃有餘:每個人的生命境界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如何「觀照」決定了師生間的關係。《莊子養生主》庖丁與牛相遇,第一層次用「肉眼」來看牛的整體,第二層次用「心眼」洞穿骨肉結構,第三層次用「道眼」與牛交會,這是放下感官與心的認知作用,直接訴諸精神力量的最高意境。老師感覺學生討厭是因為看不到學生的天真和美好,所以要提昇自己的境界,改變觀看的眼光,在與學生「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同時,世界也會變得多采多姿。

P37無數次的挫敗感會轉成令人畏懼的憤怒:內心的委屈如果沒有宣洩的出口,生命很難取得平衡和和諧。所謂「一枝草一點露」,每個學生都有自家的生命精彩,有智慧的教師不會汲汲於建立短暫成功的舞台,迷失在學生競爭力的提昇,而以人性的沉淪作為代價。真正的教師時時刻刻都在彰顯永恆的教育愛,他會無條件的接納學生,然後用澄澈虛靜的心靈觀照每一位學生的天真美好。

P41快樂學習也要有常規紀律:「權威」和「威權」不同,後者是威脅壓迫,使學生不得不順從;前者是能讓學生心悅誠服的威儀或影響力。孔子有言:「君子不重責不威」,教學威儀應該來自外在言行的莊重與內在生命的厚重。

P75「講過」並不等於「教過」:想要具有教育意義,就不能只是把知識當作事實來陳述,必須進一步用學生能夠了解的闡釋方式來幫助理解。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時常可以發現,自己主動想要的知識往往記憶深刻且持久。

P104成績不等於真正的能力:課業成績只能反映學生在試題上的反應能力,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資質和實力。

P109成績排名的心理效應不可小覷:名號的榮耀加上學校的獎勵,或許可促使學生力爭上游,但是努力讀書的動機如果不是為了豐富生命,開展示也,而只是為了打敗別人,這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P135理所當然的認知遮蔽老師的視野:教育是藝術。面對複雜多變的教育對象,老師需要有敏銳的覺知,才能避免思考的慣性,把一切現象和事理都「理所當然」以自己的認知來解釋。

P137善護念:許多老師求學過程順利,都是班級中的佼佼者,少有機會體驗「班後段」學生的痛苦與挫折。老師憑藉自己的努力通過考試難關,也帶著過去的學習經驗和主觀的價值意識來要求學生。

P147進步的時代需要創意:有創造力的人不必擔心會被時代所淘汰,因為這種人在工作上不怕困難,勇於面對挑戰;在生活上他們是藝術家,懂得豐富自己的人生。

 

心得感想: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很聽父母的話,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課業上,所以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我不曉得課業好真實的意義為何,只知道把成績單和獎狀拿回家給爸媽看,他們都會露出滿意的笑容。就這麼度過了國小和國中,漸漸知道成績好可以就讀明星高中,但是我父母從來沒有跟我說過高中的事兒,直到國三才由同學的口中得知一中和二中的差別。

小時候的我就很父母親的話,他們說認真努力讀書後,我的未來就會一片璀璨光明。當時的我幾乎沒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給我的環境就是一直唸書,最後求得好成績,以為申請獎學金就是榮耀,我也一直以這為目標,現在看來有點同情當時懵懂無知的我,因為我因而錯過了許多事。

父母該教我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見,一味地順從只會僵化我的思考模式,無法活絡起來。畢竟父母的生活圈不大,沒辦法給我許多長遠的建議。我很認真在課業上,進度唸完,考試將近滿分,但我依然只能繼續唸,來保持對書的敏感度,過於追求完美卻變成鑽牛角尖,讓我變得分分計較,一點一滴喪失學習的樂趣。老師若能看到我在課業上已經沒有問題,多出來的時間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上,我想我現在一定能擁有其他與課業無關的技藝!

「作弊」乍聽之下非常的糟糕,但換一個角度來想,學生會作弊,表示他還有上進的心,比起其他自我放棄的學生而言好多了,老師只要跟學生勸導,必須用正當的方式來考試,學生是聽的懂的。我國中地科老師的反應讓我有了陰影,一次下午地科小考,我很疲憊地寫著考卷,我很要好的同學遞紙條給我,要我給他我的答案。因為我很疲倦,沒有想很多就回覆了,剛好被老師逮個正著,他就發飆了,當場給我難堪,一點也不顧我是地科小老師。事後導師要我們倆寫悔過書,當天我極度悔恨,我怎麼會做出這種事情!現在回想,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是導師沒有以正面的態度來撫慰我,這事件已在我心中留下創傷,久久不能忘懷。

我對成績的要求很嚴格,不只是因為父母的期待,追求完美的我總是期望每一科的成績都能接近滿分,喔~是一定要滿分才對!如此的想法讓我對學習漸漸失去純淨的快樂,只是一味鑽牛角尖讓分數維持在高水準。名列前茅已成習慣,總是跟一位優秀的同學相互比較,而不知道讀書的真意是讓自己更進步,而不是拿來跟別人比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深怕自己輸給他人,每天懷憂學習,臨場過度緊張,時常表現失常。若老師能了解我的個性,建議我在準備幾乎完全的情況下,可以把多餘的時間花上其他學習上,那麼就能減少我在分數上汲汲營營,讓我多一分安全感,知道就算成績不能盡善盡美,但是能把些許的分數轉換成另一種能力,這何嘗不是一樁美事?

學生都希望老師能了解自己,尤其在課業以外的事情。國中時期的學生正值青春期,大多數的人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而我也不例外。我從小五開始就喜歡一個轉學過來的女孩子,升上國中很幸運地又跟心儀的女孩同一班。久而久之老師就發現,我喜歡班上的一個女生,但因為太害羞而不敢跟對方有進一步的發展。其實當時的我是自卑,認為自己不夠完美而配不上她,現在想起才知是自己想太多。老師有跟我獨自談心,要我在一個大圓圈中畫出對愛情的份量,大概有七成面積,看來是比讀書還要重要。老師有給我建議,但卻不是當時我所需,若老師能積極建議我,跟異性相處不用太過拘謹,也不用把所有的成就寄託在課業上,鼓勵我去學習其他才藝,使得我更有自信更有安全感,那麼跟異性相處就能非常自然無阻礙。到大學才知道,交往並不一定會決定終生,而是相互學習來截長補短,學習怎麼欣賞自己而照顧別人。假如老師能及早教導我這個道理,那我就不會錯過跟幾個女生交往的機會了。

博客來 – 教育的實鏡與實踐

標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