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是增加、刪除、複製、移動、旋轉、縮放物件,並不能完全滿足我們的需求,加上有限的既有物件,讓我們會想要創造新型的物件,這時候就需要使用編輯模式。Blender教學:編輯模式。
在先前的操作中我們只是使用物件模式 (Object Mode),我們開始要學習編輯模式 (Edit Mode)的功能。
開啟Blender之後,整個視窗下方的介面可以看到Object Mode,點選之後會跳出選單,這時候選擇Edit Mode。未來會時常切換兩者,快捷鍵為Tab鍵,只要選擇特定物件,按Tab鍵後該物件就會轉換模式。
物件模式 (Object Mode)與編輯模式 (Edit Mode)的差別:
物件模式
- 物件的增加、刪除、複製
- 物件的移動、旋轉、縮放
編輯模式
- 物件內部的編輯
- 點、線、面的移動、旋轉、縮放
為了便利操作,我們常用的快捷鍵有:
- 快速鍵 A : 全選擇 /全取消之間的切換
- 快速鍵 B : 框選
- 快速鍵 C : 圈選
- 快速鍵 Z : Solid / Wireframe 之間的切換
- 快速鍵 R : 旋轉
- 快速鍵 S : 縮放
- 快速鍵 G : 抓取/移動
- 快速鍵 E : 擠出
物件的顯示型態有五種:
- Textured (花紋)
- Solid (固態)
- Wireframe (線框)
- Bounding Box (包覆框)
- Shaded (陰影)
它的介面也是位於整個視窗的下方。
這五種顯示型態的效果如下:
首先我們載入一個monkey的model,以Tab鍵操作分別有下列效果,上圖為Object Mode、下圖為Edit Mode。此時Edit Mode為全選點的狀態,按A鍵即可全取消,再按A鍵又可全選擇。
我們想要對3D物件操作,基本的操作對象就會有點(vertex)、線(edge)、面(face),此時它的介面也是位於整個視窗的下方。我們可以單一操作點、線、面,亦可兩兩一起操作或三者同時操作,這時按住Shift鍵點選圖示。
為了方便操作對象與以圖解說,我三者(點、線、面)同時點選,這時候我們將會發現物件的點、線、面有變粗的表示。中間橘色圓點表示物件的中心,變粗的點、線、面表示可以選取。
我接下來會有點、線、面三個連續操作。首先是點,我選取螢幕中最右邊的點,此時這個點會變成橘色,我將之往右移動,可以看到cube形變了。
接著是線,我選取螢幕中最下方的線,此時這條線會變成橘色,我將之往下移動,可以看到cube形變了。
最後是面,我選取螢幕中最上方的面,此時這條線會變成橘色,我將之往上移動,可以看到cube形變了。
當然,就像Object Mode中物件的移動、旋轉、縮放,Edit Mode中的移動、旋轉、縮放也是可以針對單軸操作。
操作完移動,接下來是旋轉,由於點看不出效果,以下就線和面分別操作。首先選取下方的線,它會以線的中心為軸旋轉。
接著選取前方的面,它會以面的中心為軸旋轉。
剩下的縮放操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現在已經有能力創造新的物件囉:)
參考:陳鍾誠的網站 – Blender 動畫設計。
Comments on: "[Blender] 編輯模式 (Edit Mode)" (1)
[…] 接續Blender教學:編輯模式,我們想要讓一個簡單的物件迅速變成很多個,而且複製出來的物件還可以隨意移動、旋轉、縮放,這時候就可以用擠出法。Blender教學:擠出法。就如同移動、旋轉、縮放的快捷鍵為G、R、S,擠出的快捷鍵為E。接下來陸續介紹如何擠出點、線、面。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