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剛完成室內裝修,接著陸續購入家具與家電,搬進去住時總是聞到【奇妙的味道】,查詢後始知這就是「甲醛」!
過去會在新聞上聽說甲醛的危害,那時也不以為意,因為認為跟我沒太大關係。直到國中同學朱哥來探訪,經他專業解說後才知道我即將面臨的環境。
上圖的 HCHO 數值就是甲醛濃度,0.38 mg/m3 屬於嚴重。這是我半夜睡覺時一直在吸的空氣呢~🤨
儘管有開空氣清淨機,但是在密閉空間,甲醛還是會不斷宣洩出來而累積,空氣清淨機的功能此時實在有限呢!
畢竟我要住進裝修過後的家,勢必得面對此問題,儘管我覺得習慣就好,但其實不知不覺在危害我的身體。蘇菲雅還因此不想搬來住呢~😐
於是我開始研究關於甲醛的資訊,才知道已經無法避免接觸甲醛,那麼就盡可能讓甲醛危害降到最低囉!
甲醛是什麼?
甲醛(英語:Formaldehyde),化學式 HCHO,是環保署公告的毒性化學物質,更被世界衛生組織 ( WHO )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確定為引發各種病變或過敏反應的一級致癌物。
為何產生甲醛?
裝潢刺鼻味「甲醛」,最常來自接著劑(膠),裝潢木作一定要用的合板建材(夾板、木芯合板、粒片板、纖維板、化粧貼面合板),都因為製作過程中必須添加膠合劑,而帶有不同濃度含量的甲醛,所以每一次裝潢或添購新傢俱,甲醛就會不斷從合板材料散發出來,一般家庭中甲醛含量最高的區域大多集中在客廳及臥室。因此不可能有無甲醛的傢俱。
我特地測試開門與關門的差異,首圖是關門睡覺醒來所測量的數據 0.38 mg/m3,下圖是接著開門一陣子測量的數據 0.12 mg/m3。標準是要低於 0.1 mg/m3 才安全。如何做才能降低呢?請看下文囉~
甲醛的危害?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低於 0.08 ppm(0.1 mg/m³)的甲醛濃度對人體來說是相對安全的。隨著甲醛濃度的升高,對人體和動物的影響範圍與傷害性都會增加。
甲醛沸點竟然只有攝氏 19.5 度,只要室內溫度高於 19.5 度,裝潢材料及家俱中的甲醛就會不斷地釋放到空氣中,釋放期長達 3 – 15 年之久,臺灣年均溫在 18 度以上,而且又潮濕,甲醛更是幾乎一年四季都會危害家人健康。
人類和動物研究表明,甲醛在一定的暴露水平下,可能會刺激上呼吸道和眼睛、皮膚、胃腸道。美國有毒物質和疾病登記署總結了一定濃度的甲醛範圍吸入後對人類和實驗動物的健康影響。
0.08 ppm(0.1 mg/m³)也是大部分國家使用的室內甲醛濃度限值。我國也同樣採用了這一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中明確規定,居室空氣中 1 小時內甲醛平均值的最高允許濃度為每立方米 0.1 mg。
如何去除甲醛?
最有效的避免甲醛方法還是來源管制,也就是裝潢與家具選購中從風格與材料著手,例如儘量多用原木釘接或金屬材質家具和裝修,減少膠劑型的木工產物,尤其避免廉價三夾板製品,同時油漆和木材無法避免使用時也選擇低甲醛檢驗合格材料。從來源減少甲醛於屋中存量是釜底抽薪的最佳方案。
強力通風
強力通風是強力有效降低甲醛濃度方法,超越其他方式,但只有在室外溫濕度、空氣品質及噪音可以接受的情況下才能執行,不一定能讓甲醛降至安全量,而且一旦停止通風甲醛濃度就會開始增加,若是噪音或冷氣使用等問題造成無法長期開窗,加裝全熱式交換機配合冷氣使用是一種妥協做法,與開窗有接近的效果
植物吸收與吸附
氣體通過進入氣孔與皮孔的植物細胞內的擴散作用,所以氣孔的開放程度和面積的氣孔數對跟甲醛的吸收量成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氣孔數越多,開放程度越大,吸收效果就越好。擁有吸收空氣污染物的植物有:波士頓腎蕨、吊蘭、龜背竹,等等。
活性碳
室內放活性碳包可吸附甲醛,碳表面極多小孔構造可鎖住甲醛分子,但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機制,所以吸附滿後就無效需要頻繁換包,甚至已經吸附的甲醛還會在氣溫上升時又被釋放出來。將碳包在太陽戶外下曝曬可以放走它鎖住的氣體重新使用但也僅限反覆數次,好處是抽屜中或深處房間等紫外線較少,光觸媒失效的地方可以使用。
臭氧裝置
有效濃度的臭氧亦有毒,但是臭氧可以在短時間內分解,在確定有一段時間沒有人畜存在、人畜進入前一段時間可以關閉的情況下,可以開啟臭氧產生器,減少甲醛累積量。
—
以上資訊可以留意在心。
最後來分享某一時段甲醛濃度的時間軸,是我半夜睡覺時,是緊閉門窗的狀態下~
我的作法是,從此要持續開門、開窗來通風,畢竟甲醛會持續散發 10 年之久。若不是因為開窗噪音會變大,不然我會 24 小時開窗。🥺
參考:
隨意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