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週末總是陰雨,待在溫暖的家參加全球視訊會議可真是享受XD~這次來記錄公案雲在青天水在瓶,因為聽到天雲老師講了好多次這句話,對這句話咀嚼了許久,我乍聽之下,會認為雲在廣闊的青天自由自在,而水卻是在相當狹窄的瓶子中,到底我這麼解釋是否正確?也許就要看我的開悟程度。
我查了網路上的文章,客觀的描述:
根據史書《五燈會元》卷五中記載:「鼎州李翱刺史向藥山玄化,屢請不赴,乃躬謁之。山執經卷不顧。侍者曰:『太守在此。』守性初試急,乃曰:『見面不如聞名。』拂袖便出。山曰:『太守何得貴耳賤目?』守回拱謝,問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曰:『會麼?』守 曰:『不會。』山曰:『雲在青天水在瓶。』」如果將這段古文翻譯成白話,大意就是:唐朝的李翱是鼎州刺史,有一次親自拜訪藥山惟儼禪師,禪師只顧看經,沒理會李翱。李翱侍立多時,隨從頗不耐煩,大聲說:「太守在此!」惟儼仍然不應。李翱也沉不住氣了,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禪師這時回道:「太守,你怎麼貴耳賤目呢?」李翱自知失言,連忙躬身致歉。李翱又問:「什麼是道?」禪師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問:「懂了嗎?」李翱說:「不懂。」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另有傳說李翱聽後當即心有所悟,並寫下了一首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文章作者主觀解釋我就不貼出來,還是覺得天雲老師解釋得鏗鏘有力,或許是開悟非常透徹的人才有如此見解,而我可能需要聽好幾次老師的話,才有辦法解釋的連自己都滿意!
每次聽到李翱就想到螢光幕前的那位先生,於是特地查了古代這位李翱的生平簡介:
李翱(西元772-841年),字習之,唐朝趙郡人。他是韓愈的弟子,貞元間進士,由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仕至山南東道節度使,卒諡文。其文學思想,與韓愈之“文以載道”說法相同,著有《李文公集》。
他有首贈藥山高僧惟儼的“問道詩”是這麼寫的: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此外,李翱沈溺於「規格」之中,這個詞也真是有趣,規解釋成男女之事,格則描述為名利之事。是眾生最想追求的兩件紅塵事,還沒得到就費盡心思,已得到的則害怕失去。
隨意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