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教育哲學
教師:葉坤靈
書籍:異鄉人
作者:卡謬
譯者:莫渝
出版商:志文出版社
出版日:1982年3月
內容大意:
媽媽在養老院過世,莫梭接到了電報,跟老闆請兩天假,老闆表情不悅。
一個矮小的老人,胸前掛著榮譽勳級章,握住莫梭的手,表示莫梭的媽媽來養老院已經三年,以莫梭的微薄薪資不僅無法照應,也無法讓媽媽過著愉悅的生活。
葬禮期間,看不出莫梭特別哀傷,他的心情總是很平淡。
葬禮過後,他去海邊游泳,和偶然相遇的女子瑪莉互有好感,約她一起看電影,當天晚上還發生了肉體關係。
結識後的兩三個禮拜,莫梭一如往常地上班、工作,週六則和瑪莉約會。公司想派他前往巴黎,但他拒絕。他雖不愛瑪莉,卻答應和她結婚。
平靜的生活沒有持續多久,就在認識比鄰而居的年輕人雷蒙而告終。
雷蒙是一位馬夫,他發現他的阿拉伯情婦移情別戀,接著處心積慮要懲罰她,莫梭就這麼捲入事件當中。
莫梭答應雷蒙,設法讓他會見他的情婦。雷蒙毆打她後,她尖叫後,引來警察,莫梭為雷蒙撒謊,毫無動機地捲入這場紛爭。
有一個週日,他們到郊外的海邊遊玩,和包括雷蒙情婦的弟弟在內的一群阿拉伯人打架,雷蒙被刀給畫傷。
後來莫梭獨自外出,想要再灼熱的天氣下,找陰涼的場所休息,卻迎面碰上一位持刀的阿拉伯人。
此時莫梭恰好保管雷蒙的手槍,加上令人頭暈目眩的陽光,讓他精神恍惚。不久,他誤以為陽光的反射是刀刃的光芒,本能地扣動扳機,射殺阿拉伯人,接著還對屍體補了四槍。
隨後莫梭被捕,對於是否要找律師沒有強烈的意識,被動的他只由律師主動詢問,包含他的生活、個性、和母親、情人間的關係。
推事詢問他是否愛母親,莫梭回答,跟每個人一樣的愛。書記官有點為難,推事繼續問,為何開了一槍之後,停頓了許久,才再開了四槍。他沒有回答,只覺得自己似乎看到了通紅的海灘和炙熱的陽光燒著額頭。
接著神父來到他面前,拿著受難圖在他面前搖擺著,說著上帝會原諒犯錯的人,但前提是他必須懺悔。然而莫梭不為所動,儘管神父費盡心思,都只得到否的答案。
接著莫梭入獄、辯論、判決、死刑。他為了讓一切圓滿,不讓自己覺得太孤單,莫梭還希望在臨刑那天,有一群觀眾,以憤怒、仇視的叫喊來迎接他。
心得感想:
莫梭接到母親過世的消息,情緒起伏不大,似乎不太合乎人情。但他若與母親的生活沒什麼交集,這就說的通了。
想想一個人為何跟母親的情感漸行漸遠?莫梭對於工作也處於被動的地位,聽著老闆的話做事,日復一日地工作著,沒有其他情趣可言。我想這就是因為他孤僻的個性所使然。
平常母親只是呆呆地望著莫梭,跟自己的兒子鮮少有互動,後來被送往安養院,年紀相仿的老人們,比較有話題可聊,莫梭的媽媽也因此過得比較多采多姿。回想我跟媽媽的互動,也是無法跟她多聊什麼,畢竟我還在求學,在學校遇到的人、事、物,媽媽是不太了解的,而我也就沒有多講些什麼。倒是親戚朋友都住離家不遠的地方,我媽一旦下班,不是到田裡去種菜、收菜,就是和親戚們聊天和吃飯。這樣子一來,我就不太擔心媽媽會無聊度日了。
日復一日過著同樣的生活,莫梭有機會娛樂,結識了同有好感的女子,兩人就這麼熱絡了起來。也許是日子過得乏味,一旦有機會接觸到異性,似乎就會天雷勾起地火!兩人一拍即合。難得的是,雖然莫梭和女子發生肉體關係,卻沒友愛她的意思,對於感情,莫梭始終平淡以對。
想到我對感情的寄託,過去我的觀念是只能對一個女生好,而跟其餘的女孩保持距離。沒想到這樣子的態度,讓我對愛情產生迷惘。我的個性是很想對身旁所有的人好,但是若只對單一女子好,似乎就得放棄跟其他女生好,跟前述有點矛盾,於是無法滿足我。於是面對愛情總是小心翼翼,沒有多做嘗試,一碰壁就陷入低潮。如今我的觀念完全改變,已經有能力對身邊的女孩子好,沒有交過女朋友的我,卻有源源不絕的談戀愛的感覺,不會失去任何人,還能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在付出的過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莫梭不小心結交了損友,也因此賠上了他的一生。我想是因為莫梭的個性,才讓他遇上這樣一個損友,接著遷就對方,以為這麼做是為對方好,自己無法判斷,習慣讓他盲目。拿不定主意的人,終究還是被牽著鼻子走。過去的我就是如此,沒有主見,人家要求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就連吃頓飯也會猶豫不決!其實只要對自己好一點,自然就會培養出自知力,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好,從而下判斷,決定好下一步怎麼走。
在混亂的氛圍中,莫梭下錯判斷,誤殺了阿拉伯人。這樣子的事情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我時常在生理不適的狀態下,思考著對方的行為是否合乎己意,結果就是視對方的任何行為都是不好的,於是開始對這個人產生偏見,誤會就這麼開始了。假如我能在身體或環境不佳的狀況下,當機立斷不做任何選擇,先讓自己的身心回復到良好的狀態,再繼續做下去,那麼待人處事會逐漸起色。
莫梭被捕,不做任何掙扎,似乎認定自己沒有犯錯,卻又默認一切後果。他似乎沒有喜怒哀樂,或者說雖然有,程度起伏卻不大,這讓一般人感到不解。也許乍看之下這個人很豁達,但是一個環境底下的習俗卻遭遇打擊。我想莫梭有這樣子的表現,對於年老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然而年輕人一般而言就該朝氣蓬勃,經歷人世間一切情感,總是木訥的結果便是不通人情。我覺得一個人要活得多采多姿,平常就不該壓抑自己的情緒,該哭就大哭,該笑就大笑吧!
莫梭不為自己辯解,也不對上帝懺悔,讓人以為他冷酷無情。他似乎沒有對生命產生疼惜的感覺。任何宗教能永存必有它的原因,不變的是勸人為善,多做些為自己好,也能利益別人的事兒。我想他不但不懂的疼惜自己,更不懂得去幫助別人,所以才會對做錯事毫無感覺。
莫梭在臨刑前,還像個瘋人似的,想著有一群人看著自己死去,真的很怪咖。平常人總希望自己能光榮地死去,不留下任何一點遺憾,但莫梭似乎不這麼想,認為自己沒有一點存在的價值,卻以屈辱的死來娛樂眾人。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尤其在做人的成功,「獨善其身」是一種方式,若想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那麼「兼善天下」會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討論提綱:
一、試推想該書作者卡謬何以「異鄉人」作為標題之意旨?
他想讓讀者體會主角的一言一行,所表現出來的真實模樣,因此該書多以第一人稱來敘述事情。
所謂「入境隨俗」,一個人時常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生活,耳濡目染後就會表現類似於該環境所該表現的行為舉止。我們人從一出生開始,大多數的人都會在小範圍的生活圈生存,長大之後到外地,恍然發現,其實自己就是個「異鄉人」。
「這件事情一定正確」,對於身處許久的這個環境是如此,然而到另一個陌生環境,「這件事情一定錯誤」,是有可能發生的!也就是說,在另一個環境裡生活的人,認為這件事是錯的,但依你過去的經驗,這件事明明就是對的!這時候的你會覺得這世界好混亂,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跟主人翁莫梭一樣送命。
二、「荒謬感」是卡謬人生哲學的重要概念,試由人、事、時、地、物等面向,分析該劇呈現荒謬性之情節?
莫梭和媽媽、女友、鄰居的相處模式跟一般人有很大的出入。媽媽過世,他沒有很哀傷;女友跟他結婚,他卻不愛她;鄰居奇異的行為,他沒感覺地照著做。
莫梭殺了阿拉伯人,是因為身體不適,加上天氣燠熱,之後還補了三槍,是為什麼?他也說不清楚,還不曉得自己犯罪了。
推事和神父來勸莫梭認錯,他似乎不覺得自己有錯,也不同意相信神而認錯就能贖罪。
三、您認為男主角莫梭該被判死刑嗎?請說明贊成或反對的理由。
莫梭不該被判死刑,畢竟他還不了解自己哪裡做錯了。
莫梭的個性並非相當極端,遇到該高興的事,沒有很雀躍,遇到該悲傷的事,沒有很哀痛,像是一個洞悉世間事兒的佛陀。然而他所處的環境,沒有人能了解他,卻以環境所制定的約束來審判他,這是相當不公平的!
四、您認為莫梭在未被判死刑前,所表現得生活態度是什麼?是什麼樣的人生觀?你贊同嗎?
莫梭在未被判刑之前,情緒起伏不大,因為他還不認為自己有錯。
這種價值觀像是憑著「感覺」而做事,是種獨來獨往,只要盡本分就好的人生觀,鮮少去觀察和體會他人的感受。
有贊同也有反對。反對的是:若人真的要在一個環境生活,那他似乎也得行為得符合環境所期望,不然就會被視為異類。假如被視為異類也無所謂的話,只要他高興,我們也不能說他不對。贊同的是:以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人若要清楚地了解人、事、物,那就該以最單純的心去看待,也就是要拋棄喜、怒、哀、樂等情緒。
五、你覺得人生荒謬嗎?如果是,會以何種態度面對?如果不是,也請說明理由。
我覺得人生確實有點荒謬。
大概是「格局」的問題。小時候因為生活圈小,使得眼界不大,以為目前的生活就是未來的一切。然而長大後到外地求學,才發覺過去所體會的人、事、物,沒有一定對也沒有一定錯,端視你用什麼樣的立場去看待。有時候我會想要表現的很極端,情緒上可以很欣喜若狂或很鬱悶憂愁,行為上可以很誇張或很沉默;有時候會想平靜地過日子。其實人就是這樣的「善變」,不喜歡無趣的生活模式,而每一段日子都會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呢!
六、你的人生觀是什麼?人生的目的與意義何在?
過去還沒上大學以前,以為「讀書」就能讓未來的我幸福快樂,於是把所有的時間花在書本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某方面來講一定正確,然而我發現,現在社會並不是一直都如此。
我以為自己所努力得來的能力,只能「獨善其身」。修了教育學程後,我才更了解自己,某些能力我只是沒有去開發,這時才明白,我有「兼善天下」的胸襟與氣度。當然現實社會的考驗會讓自己遭遇挫折,但如果這條路真有其價值,那就值得我繼續走下去!
博客來 – 異鄉人(卡繆版書衣)
隨意留個言吧:)~